首页 > 健康科普 > 健康科普
平衡五味,养胃又解馋!吃货必看的健康秘诀!
2025-01-06

雪沫乳花浮午盏,蓼茸蒿笋试春盘。

江上往来人,但爱鲈鱼美。

蒸鸡最知名,美不数鱼蟹。


正所谓“民以食为天”,将“吃货”属性刻进DNA里的中华民族,在对于吃这方面花费了几千年上下求索。美食文化源远流长,而调料,正是赋予食物灵魂的关键所在,酸甜苦辣咸,样样都美味。在享受味蕾带来的愉悦感时,我们也要警惕胃部在呼救。


酸:开胃神器,亦需警惕

酸味食物如柠檬、山楂、酸奶等,适量食用确实能够刺激唾液分泌,促进食欲,帮助消化。它们还能增强肝脏功能,促进钙、磷等矿物质的吸收。然而,过量摄入酸味食物却可能刺激胃酸分泌过多,导致胃黏膜受损,引发烧心、反酸等症状。长期如此,还可能诱发胃炎、胃溃疡等胃部疾病。因此,享受酸味美食时,切记要适量。


甜:甜蜜负担,量力而行

甜食如糖果、蛋糕、冰淇淋等,是许多人无法抗拒的诱惑。它们不仅能补充能量,还能缓解压力,带来愉悦感。然而,过量摄入甜食却可能导致血糖升高,胆固醇增加,引发肥胖、糖尿病等健康问题。更重要的是,甜食会刺激胃酸分泌,损伤胃黏膜,干扰胃肠道消化功能,导致腹胀、腹泻、便秘等胃肠道问题。因此,享受甜食时,务必量力而行,避免过量摄入。


苦:适量有益,过量伤身

苦味食物如苦瓜、莲子、茶叶等,适量食用能够清热解毒,利尿消肿,对身体健康有益。然而,过量摄入苦味食物却可能刺激脾胃,影响胃液分泌,导致恶心、呕吐、厌食等不良反应。长期食用还可能引发腹泻、腹胀、消化不良等问题。对于孕妇、哺乳期妇女以及患有胃肠疾病的人群来说,更应谨慎食用苦味食物。


辣:刺激味蕾,小心伤胃

辣味食物如辣椒、花椒、姜蒜等,适量食用能够刺激胃肠蠕动,增加消化液分泌,促进血液循环和肌体代谢。然而,过量摄入辣味食物却可能损伤胃黏膜屏障,使胃黏膜直接暴露于强酸环境中,容易受到侵蚀。长期如此,可能诱发胃炎、胃溃疡等胃部疾病。此外,辣味食物还可能影响胃的正常蠕动功能,导致消化不良。因此,在享受辣味美食时,一定要适量为宜。


咸:调和口味,警惕过量

食盐是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,它有助于调和口味,增强食欲。然而,过量摄入食盐却可能增加肾脏负担,诱发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。高盐分食物还会刺激胃酸分泌,长期摄入可能引发胃炎等疾病。对于已经出现胃部不适的人群来说,减少盐分摄入并注意饮食均衡尤为重要。


健康小贴士

平衡饮食:避免单一口味的过度摄入,保持饮食的多样性,确保摄入适量的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素。

定时定量:养成定时定量进食的习惯,避免暴饮暴食和长时间不吃东西。

细嚼慢咽:充分咀嚼食物有助于减轻胃部负担,促进消化和吸收。

适量运动: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肠胃蠕动,帮助消化食物,减少胃部疾病的发生。

定期体检:定期进行胃部检查,及时发现并治疗胃部疾病。



提问

胃肠镜实在是太可怕了,有没有轻松

一点的方式?

回答

泉州颐和医院健康管理中心

无痛胃肠镜精查专案

设置安心、精致、尊荣三档无痛胃肠镜精查专案,全程以无痛麻醉方式进行,并提供检查前低渣饮食指导、检前评估、检查、病理活检、息肉切除及检后健康追踪、健康宣教、胃肠中医调理、治疗等服务,真正做到了一站式胃肠健康服务。



提问

放心不下,操作胃肠镜的都是谁?

回答

三档专案均由主任专家团队领衔,

精细化检查

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、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、华侨大学医院消化内镜主任医师领衔团队亲自掌镜,细致翻查,检查时长不少于25分钟,并在检后现场对报告进行专业解说。

提问

做了胃肠镜,就能检查出异常吗?

回答

富士ELUXEO 7000内窥镜

集“白光、BL1、BLI-birght、LCI”4种高阶成像模式于一身,将图像放大135倍,获得高画质、超清晰、全方位无死角的图像和对细微血管、结构的观察,提高早期消化道癌症检出率。


提问

检查后发现异常怎么办?

回答

主任级医师专家门诊,

两岸医护团队健康追踪

两岸护理团队进行检后健康追踪,对饮食、生活等做全面指导及宣教的同时,提供检后胃肠中医调理。特别开设消化内科门诊,主任级医师坐镇,提供专业指导下的疾病管理和健康管理服务。若有疑难杂症治疗需要,可对接国内一线城市三甲医院专家,进行远程专家会诊、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、绿色通道等服务,让您享受家门口的一流便捷专家资源。

提问

平时太忙了,没时间去检查怎么办?

回答

无需住院,

独立休息空间

时间灵活,周末可约,无需住院即可进行检查。还针对精致、尊荣专案提供VIP专享休息室,保障顾客隐私,舒缓顾客焦忧感并确保顾客检查前后得到充分休息。


Copyright ©2022泉州颐和医院 版权所有 . All rights reserved. 闽ICP备2022003847号-1 闽ICP备2022003847号-2 闽ICP备2022003847号-3技术支持:晓码科技 法律声明